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更新时间: 2025-04-03 13:09:56 责编:酷奇网

1.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作为“艺术之乡”的佛山,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可谓说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著名的佛山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庙会等都是我国非常优秀且宝贵的民俗文化和佛山文化,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来了解下吧。

佛山南狮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狮子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通常用几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喻称事业有成,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龙舟说唱

也称“龙洲歌”,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旧时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沿街穿巷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词基本为七字句,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

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政权、族权于一体,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信仰中心和祭祀圣地。农历三月三是北帝的诞辰,佛山民众要举行隆重的贺诞活动,内容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

北帝诞庙会都是佛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佛山人的生活。2006年佛山“祖庙北帝诞”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佛山“北帝诞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不是单纯的北帝诞庙会,而是在整合佛山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浓缩了佛山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佛山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佛山人祈盼和谐富裕、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佛山秋色

“秋色”,是丰收的景色之意。“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间艺术活动的称谓,也作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总称。早在明朝时期,为庆贺丰收,每于秋收之余,佛山人利用手工业的边角料:如纸、碎布、丝绸、香胶、蜡、陶泥、竹木以及农副产品:如蚕茧、谷豆、鱼鳞、瓜果、萝卜等,以扎作、粘砌、纸扑、雕刻、剪贴、雕塑、灌注等技法,制作成各种仿铜铁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鸟虫鱼、瓜果等,达到以假乱真、奇巧斗胜的艺术效果,流传下来,成为“佛山秋色”艺术品的独特制作风格。秋色还包括有彩灯扎作、头牌花车、化妆造型及各种表演艺术、民间音乐等。

每年秋夜,人们在商定的晚上,各自将自制的工艺品及各项节目参加游行表演,逐渐形成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佛山秋色赛会,佛山人称为“出秋色”,每到赛会举办之日,佛山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关帝诞

佛山有关帝庙11座。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关帝神诞日。此日要举行关帝出游,并有会景随行。会景节目多是“飘色”、“锣鼓框”等。在十多座关帝庙的活动中,最隆重的要算东头、弼头、福德、仙涌、福庙五间。

关帝出游时,五间庙联称为“五虎下西川”。先在弼头关帝庙内共住,弼头、福德脯的螺涌社、同义联等数家武馆舞师列队欢迎,并在弼头一处叫冬瓜窿的地方表演舞狮入洞节目,叫“三狮入窿”。次日,各庙关帝神像回庙,“五虎下西川”的关帝出游至此结束。

佛山祭祀关帝尤以工商界最为恭谨,武馆人士和民间也有供奉者。其意是崇拜关云长的英勇大义、正气干关,用关帝的正气压邪。后因关帝的脸是红的,民间以红为“红利”,当代商家和民间又将关帝奉为财神虔诚地膜拜。

华光诞

华光是南方火神,佛山祀华光十分隆重。佛山人忌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家历九月廿三华光诞期,镇内各坊都建“火星醮”,由所属街巷店户捐款,选出代表(称为值理)搭醮棚,悬挂五色铜枝彩灯,“建醮景色”。

建醮前,值事们前往低街(今莲花路)华光庙,迎华光塑像供奉在醮前,开坛诵经祭拜,街内各店户到坛参神;次日午,由一人敲响高边锣开道,道士们各持法器,为首的平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酒净水,俗称“送火星”,随后是十队“八音”,飘色童数队。历时三、四日,华光神像回庙,火星醮才告结束。

开醮时,居民跟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器边诵经边绕坛走三大圈,俗称“转运”,据说经过如此“转运”后,来年晦气就能尽消,即使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衣服捧在手中随行,也可“转好运”。今佛山市郊澜石镇深村华光庙每年仍举行华光诞期“火星醮”,随行“转运”的人者也还不少。

佛山七姐诞

七月初六晚,佛山妇女进行“摆七夕”(又叫“摆慕仙”)的活动,为把“摆慕仙”搞得热闹,在前一年就广招未婚姐妹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埋会(准备),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布绣成的“牛郎会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也有用芝麻砌成花瓶,台椅,也有用通草制作的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初六晚集中陈列,在大庭院或天井的八仙桌上(一般有三、四张桌并排着)。

桌上摆上“慕仙秧”两钵,用红纸环套秧的四周,钵中央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用盘子砌“五洞棋”(红、白、黄及有豆沙馅的小饼,状如棋子)最通常是砌至七层或九层的塔形;生果盘:有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均尽心砌成各种形状);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称“千日娇”),还摆上斋菜一盘。当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跪拜;请道人(喃无先生)诵经开坛,请大戏班演剧或女令唱曲助兴,通宵达旦,一连三晚,本地姐妹及群众多于初六晚前往“看七夕”,品评谁家姑娘手巧;四乡群众多在初七、初八白天赶来观赏。初八晚散集,晚饭后,姐妹们跪拜毕,将陈列品收起,入会姐妹分派果饼。

赛龙舟(“扒龙船”)

赛龙舟俗称“扒龙船”,是佛山各县民间盛行的传统群众活动。每年端午节或其它盛大节口,都会举办龙舟竞赛。龙舟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长约20——30米。船头装有木雕彩色龙头,船后有木雕龙尾。船上插彩旗、彩牌、罗伞。每船一般坐30至40人,穿同色衣服,鼓手以鼓声指挥进退,船前后各站一人,高举长桨,大力踩足扑动,使船身扑腾,掀起浪花;船前后舵手,控制航向;众选手含着鼓点,奋力划,使龙舟似离弦之箭冲浪前进。龙舟赛往往吸引无数游人,河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欢泣声、笑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宵。竞赛活动,村、镇、县、等都可举办,有的地方还以举办“龙舟节”进行联谊、招商活动。

2.你所不知道的双鸭山历史文化与传说

在美丽的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双鸭山市,黑龙江省是我们所熟知的是我们最为靠近北方的一个城市,你知道双鸭山的历史文化与传说吗?本期双鸭山文化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看看双鸭山的历史文化与传说都有哪些!

迄今为止,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汉魏时期遗址1400多处,而在双鸭山市就发现遗址830处。最大的古城遗址如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群都在双鸭山市,这些遗存是满族先祖挹娄所建。凤林古城、炮台山遗址被国内一些专家认定为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挹娄人国都。

双鸭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证,双鸭山地区人迹历史达7000年。“双鸭山”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384年,当时的明朝在浑双鸭山岸高尔山下建砖城一座,取名双鸭山城。所谓双鸭山,就是“抚绥过疆,顺建设夷民”之意。

双鸭山历史悠久,坐落在七星河南北两岸的七星祭坛遗址公园、凤林古城遗址公园,是两千年前汉魏时期满族祖先挹娄人的发源地和黑龙江历史上第三大古城,这些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双鸭山市汇集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东西方宗教流派。

其中以佛教为代表的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尤为突出,是各界人士观光旅游和佛教信徒朝山礼佛的圣地;以赫哲族、朝鲜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以抗联战迹地和纪念地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文化,共同筑就了双鸭山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

说是从前天上有许多神兽,它们在天上看见黑龙江这个地方很漂亮,于是一只神鸡,一只仙鹤,还有两只神鸭,结伴飞下来玩耍。由于它们太贪恋这里的美食,美景了,就错过了回天上的时间。

最后他们就化成了山石。人们就根据它们把它们化成山石的地方命名为:神鸡的东边就是“鸡东”西边就是“鸡西”,仙鹤化成山石的地方就是“鹤岗”,那两只神鸭化成山石的地方就是“双鸭山”了,直到现在双鸭山的城东北两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还清晰可见。

3.你所不知道的武汉大学建筑风格

武汉大学的景色不只有樱花美,武大的建筑也称得上是武汉大学的亮点了。不同于我们平常看到的黑瓦白墙那么普通,它把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美的建筑。本期的武汉大学带你去看看武汉大学建筑风格。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路之先进,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建设的历史背景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叶雅各、张难先、石瑛、王星拱、麦焕章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

建筑风格:

由于建筑的风格是建筑师设计风格的显性表现。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

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行政楼】

武汉大学行政楼,是武大赫赫有名的早期建筑。追溯它的历史,它竣工不到三年,就被日寇侵占,成为日军的医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武汉大学工学院被撤销,学校便将工学院大楼改作办公大楼,并一直使用至今日。

行政楼是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在珞珈山这面天然的“屏风”上形成一幅镶嵌画,使原本平缓的山体陡增钟灵秀气。在政管院办前的空地观望行政楼,总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好似你穿越了时间的隧道,来到了古代。在行政楼的一侧,种满了樱花。春天,这里不乏是赏樱的好去处。星星点点的樱花与行政楼交相辉映,甚至在毛毛细雨的天气里会让你有种置身于日本的错觉。

【理学楼】

作为武大武大早期建筑之一的理学楼,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背临东湖,隔着奥场与行政楼遥遥相望。理学楼和很多武大老建筑一样,其貌不扬但总暗藏玄机:理学楼主露穹窿圆屋顶隔着奥场和行政楼的四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呼应,“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理念便完美展现在眼前。而教室里的石柱,又使中式外表的理学楼增添了少有的欧式风采。因此可以说理学楼达到了中

历史上,理学楼中部主体曾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而如今,理学楼主要作为教室在使用,它的侧楼则作为办公室。

理学楼不仅外观甚美,它的内部也值得一提。它内部结构复杂,通道楼梯连向哪里只有走了才知道,走过一个转角,也许又出现了一排教室,兜兜转转,十分特别。并且理学楼总给人一种年代感:宽敞的走道、斑驳的台阶、一个八角形的大窗子镶在墙上,窗外的爬墙虎或藤蔓紧紧贴在窗子上,恍惚间,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来来往往都是身着中山装的男同学和身着民国裙装的女同学。

【樱顶老斋舍】

老斋舍便是现在的樱园宿舍,是武汉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武大老图书馆南侧,整栋建筑与狮子山相连。沿着有108级台阶的楼梯拾级而上,登上樱顶俯瞰整个武大校园。老斋舍最有韵味的地方,是按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久、辰宿列张”来为十六个门洞取斋名。从门洞里走出,会有一种从历史里走出的感觉,回头再看看已近脱去颜色的几个红底的字,仿佛那把倚在门边的椅子上正坐了个短发的女生,穿着民国学生裙装,安静地看着手里的书。

【樱顶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这是一座能让人怦然心动的图书馆。它处在山颠,古朴典雅、朴实庄重,有容纳的气势。而故宫式的房顶上那块小小的牌匾的上的三个篆书图书馆则静静的见证着它一样长久的历史。那清晰的轮廓、流畅的线条、飞翘的脊檐、恢宏的气势使之真正成为凝固的音乐。

而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东西交融的文化氛围也足以令每一位观赏者为之倾倒。穿过古色古香的门廊,步入到明亮高穹的大厅,更能体会到一种庄重与和谐,宁谧与典雅。那是一种空灵飘逸的感受。那是一个唯美的景色,在夕阳西下时,踏进老图,宽大的老式的落地窗户漏进来短短的红光,洒在校园里最好的红木桌椅上,洒在一个个俯头苦读的学生身上,那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4.你所不知道的南京历史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城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近2600年建城史,与洛阳、西安、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文化丰富多彩,古今交融,它的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追忆南京吧。

远古至秦汉

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千里筑越城。《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越城中”的记述。人们把这作为南京城垣之始,距今已有2485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后来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敢为丹阳侯,刘胥行为胡孰侯,刘缠为秣陵侯。

六朝时期

195年,孙策渡江占据丹阳、江乘、胡孰、秣陵等县。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纮之言,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吴石头城遗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场门至清凉门之间。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樯4帆。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高丽,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市一带,公元427年迁平壤)。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马睿南渡,以建康为根基。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是为宋武帝,宋立国,都建康。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是为齐高帝,齐立国,都建康。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是为梁武帝,梁立国,都建康。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是为陈武帝,陈立国,都建康。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梁武帝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佛寺穷极宏丽,规模大者,常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隋唐时期

589年2月,隋灭陈,隋军攻入台城,从景阳楼下的井中活捉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妃嫔。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相继采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金陵处于建都于北方朝廷的刻意压抑、贬低和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的矛盾之中,但仍不失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唐初,杜伏威、辅公祏义军占据丹阳郡,归顺唐廷,唐改丹阳为归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辅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权。唐平江南,置升州。

758年,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升州刺史,次年书乌龙潭放生池碑,遗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于南京西南之当涂。783年,因藩镇为乱,唐德宗有意迁都,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时期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937年,徐知诰(李昪)代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宋朝时期

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以江宁为其龙兴之地,常以亲信之臣(如包拯)为江宁府尹。宋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以江宁府尹出任宰相,主持变法。1120年,方腊起兵反宋,终未能北取江宁而不能控制江南,导致最终失败。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战派人士李纲的建议,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1137年,在主战派岳飞等人的坚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岳飞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当“修德行而不在于择险要之地”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建康府为陪都。

更多“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技术资讯

财经资讯

美食资讯

旅游资讯

社会资讯

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