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2、建筑材料方面,营垒式住宅,在泥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围屋;
3、结构上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很多建有炮楼;
4、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福建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民居是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被称为建筑奇葩,以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那么,客家民居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接下来,让我们以围龙屋为例来了解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吧。
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客家民居: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傣家竹楼:傣家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西双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另外,其防盗的特征非常明显,因为竹楼的地板只要有人走动就会有声音,很适合古时候土匪较多的情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是一个区域地方历史文化的底蕴。有着“石头的史书”的美称。在中国建筑的客家建筑艺术是富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之一。深圳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其客家民居建筑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深圳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深圳客家的大部分移民主要是由于清初“迁海复界”而从赣、闽、粤等地成批迁入的,这次迁徙被称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长期的迁徙与拓展,促进了深圳客家先民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圳客家民居就是这部移民创业史的缩影。
深圳的客家民居坐落在龙岗、宝安、罗湖等区,而又主要集中在龙岗区。龙岗区目前发现的100余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这里的客家民居被称为“客家围”,以区分于“广府围”和介乎客家、广府之间的“三合院”。
“鹤湖新居”以及清代崛起众多气势恢宏的客家民居,正是深圳客家先民勤劳开拓、创基立业的生动写照。深圳的客家围楼,其渊源于中原传统礼制府第式院落民居和庄园式坞堡的基本形制,是闽西客家土楼以及粤东兴梅地区客家围龙屋与“四点金”(带四角雕楼的围龙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吸收了岭南广府民居的优点。
深圳客家民居更多是类似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方形围屋。它保留了兴梅地区客家民居的月池、禾坪、堂屋、横屋的传统,但却丢掉了后面半月形斜坡式的化胎,或将化胎变为长方形平面式的天街(如龙田世居),并进一步将其住房由单间改为“斗廊式”套间。
在以往的客家民居中,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大家族的利益,只片面地强调建造一个可以容纳整个家族“聚族于斯”的居所,而无顾小家庭的私密性需要。深圳客家围屋的设计无疑是为追求个体私密性而对广府民居的一种兼收并蓄。这种“封闭中的开放”,正是既重宗法礼仪又敢于在外创业的深圳客家先民的大胆创造,实为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进步。
在许多地区的客家祠堂中,都是只供奉祖先,不容其它神祗插足其中的。但深圳客家民居的祖堂所在地,既设祖宗神位,也在神座下供奉土地神,在厅堂侧供奉观音像,可见其已将原来占绝对优势的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并重,显示出深圳客家先民兼容并包的胸怀,这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深圳因属近海地区,海风含有碱性,为防潮湿与风化,这里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与构筑方式除保持中原土构方式之外,还采用三合土与砖结合和利用蚝灰的就地取材等方式,内部主体建筑则为砖木结构施以彩绘,其变异的部分体现了其濒海民居的特点。
作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深圳客家民居建筑中体现了大量移民族群的建筑文化特征。对深圳客家民居进行研究,可以涉及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地理风水学、民俗学等各种学科,尤其对客家移民文化史的研究,亦是一笔有待发掘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更多“客家民居有什么特点”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