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宗教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我国各地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宗教崇拜。伊斯兰教也是我国常见宗教之一,在伊斯兰教有着很多特殊的风俗习惯,譬如开斋节等等。那么,大家知道伊斯兰教在斋月的时候都吃一些什么吗?下面的伊斯兰教文化告诉你答案,赶紧来看看吧。
斋月(Ramadan)是伊斯兰教历九月。系阿拉伯语“莱麦丹”(Ramadan)的意译。因教义规定,穆斯林在该月履行五大天命之一的斋戒功课,故名。《古兰经》‘云:“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当斋戒。”据载,斋月系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第二年作为履行斋戒功课的月份。
圣训中也有“你们要见新月而封斋,见新月而开斋”的话。因此莱麦丹月斋戒最多是30天。伊斯兰教法规定:全体穆斯林,除病人、孕妇、喂奶的妇女、幼儿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均应全月斋戒。封斋从黎明至日落,戒饮食,戒房事,戒绝丑行和秽语,并认为其意义除完成宗教义务外,还在于陶冶性格,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
通常,人们在天晓前吃“封斋饭”(suhoor),在日落时以食物或饮料开斋,即“开斋小吃”(iftar)。
穆斯林通常把封斋叫“闭斋”或“把斋”,把斋人每天凌晨3至16时闭斋(不吃不喝),日落星现后,才能饮茶进餐。斋月里常念“普尔干”(《古兰经》的别称)以履“念功”。历时一个多月的斋戒完成后,要在清真寺里举行盛大隆重的开斋节庆祝仪式。
“开斋节”既是对圆满完成“拉马丹”(Ramadan)月斋功的庆祝,又是穆斯林家庭合家团贺,聚会相见的良宵美辰。在这天穆斯林男女要淋浴、燃香、更新衣,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瓦尔孜”(讲经)。做完礼拜后,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馓子、麻花,有的还要宰鸡、宰羊,烹制本民族本地区独具风味的菜肴。
如宁夏回民的清炖羊肉、粉汤饺子、手抓羊肉、糖醋鲤鱼;新疆的抓饭、烤全羊;兰州的牛肉拉面、清蒸鸡;西安的羊肉泡馍等。亲友相见,互道“色俩目”问好祝安。有的请阿訇到亡故亲友坟墓边诵读《古兰经》,悼念亡故的亲人,以寄托哀思,祈求真主慈悯亡人早日进入天堂。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6世纪时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也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先知之一,是正道的复兴者,为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中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六岁时母亲也病死了。他是由祖父和伯父养大的。他的童年很苦,从小就得自谋生路。他当过放牧人,后来又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和许多地区。在经商期间,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对阿拉伯人民的各种痛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在随伯父在巴勒斯坦经商期间,他又研究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知道了许多神话传说,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学会了观测天气、预测风沙和治病的本领。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基础。
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神的意志安排的。伊斯兰教有着严格的教规,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神,服从先知。所以在传教伊始,穆罕默德的地位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显著特点,穆罕默德强调教徒绝对服从教义,主要是为了统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穆罕默德教喻教徒必须要顺从,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安分守己,因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的。
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大军进攻麦加城。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麦加贵族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承认了穆罕默德的权威和最高地位。为了缓和当时的敌对矛盾,穆罕默德也承认了麦加贵族的特殊地位和既得利益。不久,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起一个军、政、宗教大权集于他一身的神权国家。穆罕默德进入麦加之后,清除了克尔伯神庙中的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做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见麦加城如此强大,纷纷派来使节,表示愿意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宗教领袖地位。
632年,穆罕默德在雅特里布病逝。这时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此后伊斯兰教又传到北非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到16世纪时,伊斯兰教徒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产生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对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中让教徒进行“圣战”的教义,使它在传教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侵略性。伊斯兰教徒们正是以“圣战”的名义,在新月的旗帜下,挥舞着阿拉伯弯刀,进行猛烈的扩张,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经典的书籍,而这些经典的书籍往往是这个宗教的镇教之宝。是弘扬宗教文化的载体,体现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能成为经典的肯定是大家都认为是好的值得学习的,是可以体现这个宗教的文化内涵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伊斯兰教文化中的经典是什么吧。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复述真主的话语之意。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
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现存最古老的西元688年的《古兰经》藏于埃及国家图书馆。
基本简介:《古兰经》共有114章,6236节,为了在斋月(赖买丹月)诵读方便分为30本,故在中国民间俗称“三十本古尔阿尼”。除了第1章为祷词外,从第2章开始,《古兰经》以篇幅从长到短编撰。因为《古兰经》并不是按时间顺序编撰的,每一章的内容并没有关联性。
通常,《古兰经》被分为麦加章和麦地那章,对应穆罕默德圣人不同时期的口述传统。它是阿拉伯语文中首先加以记载的典籍,公历第六世纪和第七世纪初期,阿拉伯人的文章、各种的旨趣和文体,都是以《古兰经》为先导的。
《古兰经》每章分为若干节,每节的终了之处,刚好是读者在气势上和情感上需要停顿之处。穆罕默德圣人继承了阿拉伯半岛的传统,通过散体诗的形式把易卜拉欣(基督教称亚伯拉罕)的唯一神重新在阿拉伯半岛复兴。
圣地,就是那些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是所属宗教的信徒都想参观和朝拜的地方。那么你知道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在哪里吗?在这三个圣地又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现在小编就带你感受下这特别的伊斯兰教文化。
(1)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最著名的圣地。据说,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城郊希拉山洞受到安拉的启示,在麦加开始了一生中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后来迁徒麦地那。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众返回麦加,清逐麦加天房中的一切偶像,遂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圣地,建有一座能容纳50万人作礼拜的清真大寺。每逢朝觐季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来麦加朝觐,最多曾达250万人以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约有几千人前往麦加朝觐。
(2)麦地那。麦地那全称麦地那·乃比,是先知之城的意思,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622年穆罕默德与部分穆斯林为避麦加多神教徒迫害,从麦加迁移至此,逐渐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以此为基础,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城内有许多伊斯兰的历史古迹、保存至今。其中最著名的是先知清真寺,穆罕默德去世后便葬于此。
(3)耶路撒冷。据《古兰经》载,穆罕默德曾于一夜间由麦地那抵达耶路撒冷,并在一块磐石上升霄登天,亲见了安拉和以往的先知,并目睹了天堂、火狱。公元691年,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在耶路撒冷修建了“艾格萨”清真寺,又称远寺,圆顶寺。后人陆续在其周围建造了一些宗教和公共设施,渐成规模。艾格萨清真寺作为“尊贵的圣地”,使耶路撒冷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
更多“伊斯兰教斋月吃什么及做什么”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