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道教文化
浅谈湖南道教文化
更新时间: 2025-04-04 08:18:54 责编:酷奇网

①浅谈湖南道教文化

我国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对我国的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医药、天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

天师张道陵,于东汉中期“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东汉末至魏晋之交,先后又有张正礼、冶明期和陈兴明等名道在南岳栖止修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东晋初入南岳,开坛布道。从东汉至晚清,在湖南境内从事修真、传道的著名高道,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南岳高道一百一十余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湖南道教宫观的兴建,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全盛时达数百所。目前,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著名宫观除南岳庙东八观以及黄庭、玄都、紫竹林、祖师殿、朱陵宫等宫观外,尚有长沙云麓宫、河图观、陶公庙,桃源九龙山、株州仙岳山、茶陵云阳仙、郴州苏仙观,永顺祖师殿等宫观50余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据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唐代道教鼎盛,湖南亦获得长足发展。

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而在三山五岳中,湖南占其一,即南岳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三。明代,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祖师殿”。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近代时期,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所建树,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如:长沙河图观、斗姥阁,南岳祖师殿,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

湖南道教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历代高道辈出。仅清《南岳志》记载,从东汉至明清时代,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或结庐修道,或参访云游,或谈玄讲道,或立说著书。近代湖南道教人士还适应时代潮流,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如1912年成立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

特别有影响的是1939年在南岳成立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这是周**、叶**同志亲自动员支持并建议定名的抗日救亡组织,叶**应邀参加了成立会,并发表讲演,号召爱国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观,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

湖南地处华中,道教文化渊源流长。全国“36小洞天”,湖南境内就有6处: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沩山洞天、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

虽是道家之说,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沩山洞天,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冲口截流筑坝,建望仙桥水库。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

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

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被拆毁。宁远九嶷山洞天、望城洞阳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

②道教文化详解:净明道的创建者是谁

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领头羊,也称作为创建者,例如道教文化中的敬明道,肯定也是有人去做领头羊去做创建者,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你知道敬明道是谁创建的吗。那么小编就要出现来告诉你了。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据道教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净明派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一个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一个是宋朝何真公广度弟子,还有就是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而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之特点,但是其以忠孝济度为主的精神是不变的

仙家之最正者

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谓许逊“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隋代起,即有对其加以崇奉者。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靖康之变后,战乱频仍,“忠孝”更受推崇。净明道顺应时势,继承道家关于“道”的学说和“涤除玄览”的理论,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家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说,主张融合儒道,认为“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才能合乎“中黄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其道术侧重于守一修仙度人。元以后归入正一道。由于净明道强调忠孝,调和儒道,该派在元明时期的士大夫中颇有影响,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西山许宅立游帷祠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采,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何真公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刘玉创教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净明道法统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

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③道教文化解说: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

灵宝天尊,道教三清的第二位。看过《封神演义》的你会知道,在剧情中,出现了三清中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两位尊神,但没有灵宝天尊,而是出现了通天教主,那么,灵宝天尊会是通天教主吗?相信有很多人会那样认为。具体如何,请看下文。

灵宝天尊不是通天教主,通天教主是明代所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网络洪荒流小说中的截教教主,不是正统道教中的人物。

《封神演义》出现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对道教有了解的人不难发现,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两位尊神是道教三清中的,但是通天教主在道教中也没有相关的说法,但是因为没有提及灵宝天尊,因此很多人便以为通天教主就是灵宝天尊。而实际上通天教主是小说虚构人物,和灵宝天尊并无关系。

灵宝天尊简介:

灵宝天尊名经宝,居三清的第二位,又称上清大帝或灵宝道君,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由太元圣母体内降生以后,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房中。日夜吸纳玉晨精气、庆云紫烟,凝神集气,幻化成型,然后转世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胎于洪氏,育形为人的肉体。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方才将他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峰下。到年长之后,开始参悟道真,一心追求至道。他坐在七宝笃林下,苦思百日,而后遇到元始天尊降临,授予他灵宝大乘之法妙经十部,灵宝天尊遂修成得道。

一般庙宇中居左,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写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通天教主简介:

通天教主是明代所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网络洪荒流小说中的截教教主。许仲琳所作《封神演义》小说体系内东西方五位至圣教主之一(不包括至高的鸿钧老祖),天道不毁,圣人不灭。年约二十岁的阳刚英俊之相的青年。

在小说中为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师弟。鸿钧老祖的小弟子,最受师父鸿钧道祖宠爱。将分宝岩上大部分上等灵宝都给了他。掌鸿钧亲赐诛仙剑阵,为天道第一杀阵。玄妙诡变、杀机无限、凶险万重、煞气究极无比,非四位圣人联手不破。御拥金霞冠光芒无比,十余丈远近观之不明(赐多宝道人又转赐火灵圣母)。手握二十四颗定海珠攒成一串散发五色毫光、眩敌灵识五感、威力巨大犹如四海之力(赐赵公明之后又被燃灯道人所得)。持有混元金斗内藏天地按叁才,包藏天地玄妙(赐三霄娘娘之后被老子带上玉虚宫,封神过后,又还予三霄娘娘)。道场位于东海蓬莱岛紫芝崖碧游宫。

④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中,有着“三清四御五方五老”的说法,对于“三清四御”不少人是了解的,那你知道这道教的“五方五老”是哪几位神仙吗?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那他们的称号分别什么?那么本期的道教文化,为你深入解析。

说法一:

五方五老天君,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一说为元始天王所化。中国个道派以三清为始,比如全真道以太上老君为主,五方五老为元始天尊为主。五方五老的名号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说法二:

五老君是道教初期的五方神灵,亦称“五帝”。五方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后来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

他们与元始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五行之始、五气之祖。在体系中,五老君没有具体职司,但地位崇尊。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

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

说法三:

以下“五老”分别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东方木德青帝太昊伏羲,木帝也,其精岁星。下应泰山神仙;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曰南方火德赤帝炎帝神农,火帝也,其精荧惑,下应衡山神仙;

中央元灵元老君,号曰中央土德黄帝轩辕,土帝也,其精镇星,下应嵩山神仙;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曰西方金德白帝金天少昊,金帝也,其精太白,下应华山神仙;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曰北方水德黑帝颛顼,水帝也,其精辰星,下应恒山神仙。

此外,又有“五老监真”之称:绵山乃五方神灵会群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

更多“浅谈湖南道教文化”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历史资讯

美食资讯

财经资讯

军事资讯

摄影资讯

取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