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4 18:08:27 责编:酷奇网

(1)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道教在泉州文化中流传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道教文化在对泉州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小孩出生,结婚,生孩子,做寿,丧事等等都得跟道教打交道。而且泉州的地方戏曲,民间文学等等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一起来看看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吧!

一、泉州早期的巫术传说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如泉州城北清源山有大道岩,别称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泉州有一个叫大道的人,修真于清源山芭蕉洞,后人据此传说,在芭蕉洞供奉大道,称其地为大道岩。又传秦时的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盖山顶,帮称白云岩。

据五代徐铉撰《稽神录》载,汉代泉州有一个善禁祝巫术的人叫陈寨,为人治病多愈。时有一个漳州人叫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治,乃往请陈寨。于是设坛厅中,劈苏氏子,取出心脏悬于东壁,然为家犬所食。

陈寨急于出门而去,顷刻,手提心脏入厅,塞入苏氏之腹,其腹遂合无恙。苏氏子醒,但连声高呼"递铺!递铺!"苏氏家人见状,莫知缘由。后来才知道是陈寨取驿吏之心而活苏氏之子。以上两个传说,一为尸解成仙,一为方士巫术,其内容荒诞不经,但它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传以前的方士巫术活动的情况。

二、西晋、南朝时泉州的道教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卢循农民军败退入番禺,控制晋安郡,时间长达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响扩大。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南朝的梁代时,泉州的惠安灵鹫山上,据传有唐公、宝公、志公、化公和郎公等五个道士隐居,并在山石上刻符五道及凿刻"五公山"三个大字。

三、唐朝泉州的道教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战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

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

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

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

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四、五代泉州的道教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

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五、宋代泉州道教的兴盛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

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

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

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

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

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六、元代泉州道教的继续发展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经常赐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兴盛。《元典章》载,道士可免除差役,为元泉州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典章·礼部》载,中央设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和尚先生”(包括僧人和道士)等各门宗教僧人,且在地方各路、府、州、县设置下属机构,称僧录司、僧正、都纲等,具体管理地方各门宗教。

皇庆二年(1313年),元廷又同意各处路、府、州、县的寺观,推举“有德行,知佛法”的长老,由“众和尚(包括道士)保举”,经有司批准而季任为“僧官”,以处理寺庙宫观内外事务。至元十八年(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福建行省左丞,与受道学影响极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万户孙信斋,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观,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贞元年(1295年),改泉州天庆观为玄妙观。

(2)带你了解成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它的影响力并没有后来的佛脚来得大,但是道教文化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四川的巴蜀地区的主要以成都文化为主,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据专家研究论证,包括四川成都在内的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化,在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起有重大作用。成都以其道教文化丰厚底蕴和分布众多的着名道教文化景观,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和游人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道教思想重要源头之一。据着名学者蒙文通先生考证:《山海经》所说的“天下之中”、“神仙胜境”——昆仑,即指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四川西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昆仑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巴蜀文化。

而正是昆仑文化产生和蕴涵了道教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不死观念、肉体升天等;而西王母、黄帝、女娲以及风伯、雨师、雷祖和龙等众多道教尊奉的神灵、神物在《山海经》中均可溯源。

道教发源地。目前海内外学术界均以东汉中后期张陵(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作为道教创立的开端。经考证,张陵是沛国丰人,即今江苏丰县人,而其创教地点是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五斗米道。

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故而今,又有“道源圣城”的美誉。

据专家分析,张陵创道于四川成都鹤鸣山,具有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原因和基础,一方面是当时四川地区今文经学的风气盛行和黄老道术的流行,同时也和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神仙方术和巫术的盛行有关。

早期道教两次政治实践所在地。早期道教,不仅主张自食其力,反对残酷剥削,劝人救穷周济等,留有丰富的政治思想言论,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他们凭借其前后两次所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用以全面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成效。

这两次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即由张鲁于东汉末年在汉中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和由李雄于西晋末年在成都地区所建立的政权。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候的汉中地区,乃是属于益州,故二者均在巴蜀的范围。

历代神仙人物传说众多。除《山海经》中各种有关传说之外,在记载四川古代历史的一些着作中,还有不少关于巴蜀开国君主的一些神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直接或间接地与早期天师道和李家道历史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有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于成都市青羊肆的传说,还有老子与张陵相会于成都玉局治的传说等。

(3)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

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了近千年,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道教文化及其高雅,它是通俗的民间信仰,也是民间群众的生活组成部分。那么,道教文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关于“本体养生”。“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4)道教文化

说到道教神明,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道教的三清道祖,但三清之下还有四御,据说他们是辅佐玉皇的四位尊神,那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他们在道教神明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那么本期的道教文化,为你解析。

在道教最尊的三清神明之下,还有“四御”。“御”是对皇帝的敬称,也有治事之意。四御是居于三清之下,位于万神之上,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神。

四御就是辅佐三清的天神,过去叫六御,为了符台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成今日之“四御”。他们的全称是分别是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

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一般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

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灾障祸福。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此外,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四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

从这两条资料对于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歌》将三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将五老君与四御相连,则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5)道教文化详解:道教的六御是什么东西

道教文化中有六御。这六御是: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天皇大帝、青华大帝、后土皇地祇。可能我们都对玉皇大帝的称谓比较熟悉,而对于其他的几个并不是很熟悉,接下来本文为你具体介绍道教的六御。

道教过去有“六御”之说,“六御”分别为为:

●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

●统御万雷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

●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

●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昊天金阙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央玉皇大帝”,六御之首。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着,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六御“中的第二位神。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中天星主紫薇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六御之一。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东极妙严青华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东极妙严清华大帝”、“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同时也是六御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太一”演变而来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一者,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在崇尚鬼神的古代,人们将“道”的别称“太一”尊为天神,并用太一神名命名星辰。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南极太薇长生大帝,为元始天王九子。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上古时候被称为(后土)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更多“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教育资讯

情感资讯

历史资讯

音乐资讯

国际资讯

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