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更新时间: 2025-04-12 15:47:49 责编:酷奇网

1、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佛教据记载早在先秦时就传入中国,那时的前秦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中都有哪些经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

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结束语】当然还有许多如。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不妨多看看几遍说不定其中的感悟自来。

2、佛经中关键?《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研究佛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每天坚持,再加上要理解佛经上的知识。

佛经有千千万,佛也有成百上千,要每个都去了解去熟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有捷径可寻。那就是《楞严经》。

本期的佛经大全带你去了解《楞严经》,据说是诸经的骨髓。

还想要了解》》楞严经中的名言

研究佛法要了解经中的义理。佛所说的经典,每一部经都有其真正的义理;并且所有的经典,互相都有连带关系,其中的义理也都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小乘,说大乘,最后归纳到佛乘上。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习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如果毛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白经义的。

现在我们研究《楞严经》,已经把〈五十阴魔〉和〈四种清净明诲〉都研究完了,究竟经的真正义理是什么?为什么佛要说这部经呢?你若找到真义,才是真正明白经法;若找不到真义,还算不上真正明白经法。就好像有一个人,你知道他的姓名,还要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的相貌、思想、行为,才算对他有所认识;你若单单知道他的姓名,而不知道他的相貌、思想等等,这还不算认识。我们研究佛经,亦复如是。

《楞严经》的相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楞严经》的义理就好像人身上的骨头,人若是没有骨头,只有皮肉筋血,就不像一个人,也无法站立了,所以《楞严经》是诸经之骨髓。《楞严经》的用途是破邪显正,破一切邪,显真正三昧。若没有《楞严经》,就没有佛法了;有《楞严经》,就有佛法。

我们为了护持佛法,首先要弘扬《楞严经》,要能背能讲《楞严经》,并且要依照《楞严经》来修行。万佛圣城就是楞严坛场,我们一定要放楞严大光,修楞严大定,成就楞严大智,圆满楞严大慈!

3、楞严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4、楞严经经典句子 来了解一下

1、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2、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3、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4、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5、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6、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7、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8、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9、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10、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11、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2、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13、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4、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5、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5、楞严经的出处,楞严经的内容与具体释义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的一些内容和释义希望大家喜欢。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

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据考证龙宫为古印度之国家图书馆)。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

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

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楞严经佛说法图,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

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为本经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尽管如是,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就连在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并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混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过去)的也有。因此问题总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经之难解,当然跟本经在义理上本来就很深奥有关。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有时也可说是简略),更重增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结束语】成观法师曾留学日本东密高野山并得传法灌顶,为唐密法脉真言宗第53世传法灌顶阿阇梨,在高野山留学期间精研古梵文及现代梵文及巴利文,故其所注解之楞严咒可以说独步教内,堪称此经传入我国以来最完整完善的楞严咒注解

更多“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生活资讯

美食资讯

星座资讯

房产资讯

教育资讯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