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出处,楞严经的内容与具体释义
楞严经的出处,楞严经的内容与具体释义
更新时间: 2025-04-09 17:29:44 责编:酷奇网

1、楞严经的出处,楞严经的内容与具体释义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的一些内容和释义希望大家喜欢。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

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据考证龙宫为古印度之国家图书馆)。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

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

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楞严经佛说法图,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

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为本经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尽管如是,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就连在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诸注本都有许多地方并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变成有如解经的「死角」,几乎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历代大德注到这些地方,有时是一笔带过,有时则含混言之,有时就将原经文复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过去)的也有。因此问题总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经之难解,当然跟本经在义理上本来就很深奥有关。不过本经的译文特别古雅且简练(有时也可说是简略),更重增学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结束语】成观法师曾留学日本东密高野山并得传法灌顶,为唐密法脉真言宗第53世传法灌顶阿阇梨,在高野山留学期间精研古梵文及现代梵文及巴利文,故其所注解之楞严咒可以说独步教内,堪称此经传入我国以来最完整完善的楞严咒注解

2、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佛经都共有一个作用,就是净化人的心灵,使得心灵沉淀下来,这就是佛经的作用以及魅力,而《楞严经》其中讲述的能知和被知,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经文中的能知和被知可能太过深奥与复杂,本期的佛经大全就为你解析《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还想要了解》》佛经里的经典爱情名句

经文讲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还,像光明可以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等等,这样一个一个归还,共有八类,所以称做「八还」,八类中又有好多实际的例子,当然就变得很复杂。不过把光明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日与黑夜还是被知,所以「八还」还是在被知的范畴。

最后,经文才讲「妙明真心」是没有办法归还的,也因为如此,所以「妙明真心」就是你的真性。「能知」本来就不是被知的东西,「被知的东西」还来还去还在被知当中。「能知」当然无法归还了,「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归还到那里呢?找不到可还处,所以「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整个论述就是这样,「十番显现」则是用一个个的例子来显现真性。其实也可以这样讲:有「被知」就证明有「能知」,不然怎么会有「被知」呢?被谁知?当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如果你没有「能知」的话,怎么会觉得那些东西是被你所知的?

《楞严经》的文字比较不这么直接,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比较难读;如果顺着人心的运作方式来讲,就是我的这种讲法了。

看到这里,我可以这么说:在用辞上,「能知、被知」的这种讲法比「能、所」要进步;而「能、所」的说法又比《楞严经》那样的说法进步。所以要把想法、观念说清楚,在用辞上是可以不断地求进步的,而其原本意义却是一样的。像释迦佛所说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说是否有比较好的语言来说明,对于观念传递的影响是很大的。

《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什么是你的真心?真心在哪里?譬如说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呈现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整个宇宙……这样的世界、宇宙就是你的真心!这个状况如果用「能知与被知」来说的话也很简单:能知与被知是脱不开的,两个虽是对照的;但是二者同时存在。能知与被知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被知」而忘掉「能知」,就少了一半;如果只取「能知」而忘掉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全部具足才是完整的。

我们的心完整的话,必须二者具足,很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了能知;罗汉只有能知,忘掉了被知;而菩萨则是能知与被知皆具。从定慧来讲的话,罗汉是定多慧少,菩萨是慧多定少,两边分量上不平衡,当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有了这个观念,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宇宙万象就是被知的,而真心就是能知。所以《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与十番显现」,完全可以用「能知与被知」说得清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能知」,所以要努力的去体会「能知」,因为陷在「被知」中太深了。所以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那个「能知」才能显现出来。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如果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显现出来了,此时可以成罗汉,成罗汉以后,又只有「能知」,「被知」的都撇掉,没有了,这样还是毛病。所以还要往上修,要修成菩萨,要入世,就是要进入「被知」的世界,这样就可以做到「能知与被知」平衡。

3、楞严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更多“楞严经的出处,楞严经的内容与具体释义”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健身资讯

机械资讯

手工资讯

社会资讯

旅游资讯

星座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