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关系
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关系
更新时间: 2025-04-09 17:28:36 责编:酷奇网

1、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关系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希望大家喜欢。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

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0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原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末法时期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的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于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尽、法将灭时,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魔事猖獗,众生修行即罕能不堕魔数者。因此,为佛弟子,应善护正法,勿谤此经,共同宣扬此法门,则自他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那我们来说说《楞严咒》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2622字),佛经上说“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楞严咒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

重要意义

一:楞严咒是正法的代表,它关系到法运,世界上多一人诵楞严咒,佛法运气会很好.,故应诵楞严咒。

二:楞严咒是整个佛法的保护神,若楞严咒不灭,一切法都不灭,故应诵楞严咒。

三:一心向善,加布施钱财,加教人向善,加诵楞严咒是荣华富贵的秘诀,故应诵楞严咒。

四:有人说能背诵楞严咒,就是菩萨。楞严经楞严咒最先灭。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最后灭。诵楞严咒,阿弥陀佛名号灭的那一天永远不会来,能诵楞严咒的人有一份功劳。所以就是菩萨。故应诵楞严咒.

五:释迦牟尼佛为表达楞严咒的殊胜,自己不说楞严咒。而是坐在佛祖头顶的放光佛所说,说明楞严咒是佛上佛的境界,咒中之王,威力极大。故应诵楞严咒.

六:持诵楞严咒的人未来世,不是富豪就是贵族。今生也能改变命运。原因在于诵楞严咒的人,十方如来会回向一份功德给他。故应诵楞严咒。

七:佛祖告诉大家:末法更要读楞严咒。魔强法弱,要用楞严咒令法殊胜。故应诵楞严咒。

【结束语】那么大家知道了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还有两者的作用关系了吗?总的来说就是楞严经是由楞严咒中演变过来的,而楞严咒是由般剌蜜帝大师千辛万苦带出境的,大家都记住了吗。

2、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楞严经中的名言

佛教据记载早在先秦时就传入中国,那时的前秦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中都有哪些经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

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结束语】当然还有许多如。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不妨多看看几遍说不定其中的感悟自来。

3、楞严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4、楞严经经典句子 来了解一下

1、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2、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3、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4、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5、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6、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7、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8、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9、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10、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11、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2、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13、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4、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5、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5、楞严经的作用,楞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希望大家喜欢。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

楞严法门三大主旨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著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

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

【结束语】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修行道路上其重要的地位。

更多“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关系”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15天天气

合婚资讯

风水资讯

情感资讯

游戏资讯

时尚资讯

历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