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就像是一条“毯子”。这条“毯子”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石化过程”。随着上面沉积物的不断增厚,遗体越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
3、恐龙化石的发现是研究恐龙最关键的一步。化石大多保存在沉积岩中,并且化石的出露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在寻找化石时,需要先对各种沉积岩以及它们的地质年代有所了解。新技术的采用在发现恐龙化石方面也可以助一臂之力。对恐龙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已经发现的化石。
4、如今,古生物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先进仪器不用破坏化石就可以看到其内部,而且也可以看到过去不可能检视的内部细微构造。这可以让人们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长和行动方式等,并且得知恐龙的进化谱系。
1、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齿)等硬体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氧气的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矿物化而得以保存。
2、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等有时间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
恐龙化石形成的原因:恐龙经历类似地震、山洪等重大灾难,没能及时逃脱就被泥沙或者其他沉积物给掩埋了。恐龙被完全包裹起来,隔绝氧气,在土里保存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了恐龙化石。
但是,恐龙身上真正成为化石的部位其实并不多,一般来说,能成为化石的都是一些坚硬的部分,比如说,像恐龙的骨骼、牙齿等。而恐龙身上最不容易形成化石的是皮肤,因为它是恐龙身上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腐烂消失掉。而骨骼、牙齿之类坚硬的部分因为沉积在泥沙中,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矿物化所以才能保存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博物馆里恐龙的化石大多都是骨骼和牙齿,而很少有皮肤的原因。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不易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通过研究更多关于恐龙的知识。
更多“恐龙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