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膜蛋白种类繁多,但多数膜蛋白分子数目较少,分布不均匀。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可将其分成两个基本类型:外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他弱化学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结合,因此结合较为疏松;而内在蛋白多数为跨膜蛋白,通过自身的跨膜结构域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核心相互作用,通过跨膜结构域两端的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极性头部相互作用,因此结合非常紧密。
2、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也是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教材中提到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该实验中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可使己均匀分布的标记荧光重新排布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的一端(成帽现象),从而进一步证实膜蛋白的流动性。该实验虽能直接说明膜蛋白的流动性,但并非膜整体(包括膜脂)的流动性,而且这种流动性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源于某些膜蛋白与膜下细胞骨架结构相结合,限制了膜蛋白的运动。事实上,有些细胞只有30%的膜蛋白处于流动之中。因此,有了“一定的流动性”的描述。
3、此外,关于膜蛋白流动性的原因,也是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实验证明,用药物抑制细胞的能量转换、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对膜蛋白运动没有影响,但如果低温处理,则膜蛋白的扩散速度会降低至原来的1/10~1/20。由此可见,膜蛋白的运动是自发的热运动。
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是直接相连的,内质网是细胞质的膜系统,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核膜的外膜相通,将细胞内的各种结构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一个精细的膜系统,是交织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膜的管道系统。两膜间是扁平的腔、囊或池。内质网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膜的外侧附有许多小颗粒,这种附有颗粒的内质网叫粗糙型内质网,这些颗粒是核糖体(核糖核蛋白ribosome);另一类在膜的外侧不附有颗粒,表面光滑,称光滑型内质网。粗糙型内质网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大分子,并把它从细胞输送出去或在细胞内转运到其他部位。凡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粗糙型内质网便发达。在神经细胞中,粗糙型内质网的发达与记忆有关。光滑型内质网的功能与糖类和脂类的合成、解毒、同化作用有关,并且还具有运输蛋白质的功能。
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8-10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它的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是直接相连的。内质网膜通过出芽的形式,脱落下一个小囊泡,囊泡移向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这样内质网膜就间接转化为高尔基体的膜了,这里的间接是指有囊泡在中间转化,所以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是间接相连,而与细胞膜是直接相连。
高尔基体是由许多扁平的囊泡构成的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细胞器。又称高尔基器或高尔基复合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称分散高尔基体。因为这种细胞器的折射率与细胞质基质很相近,所以在活细胞中不易看到。
高尔基体从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进行关于高尔基体的形态甚至是它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细胞学家赋予它几十种不同的名称,也有很多人认为高尔基体是由于固定和染色而产生的人工假像。直到20世纪5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才清晰地看出它的亚显微结构。它不仅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而且也存在于原生动物和真菌细胞内。
更多“细胞膜蛋白的特点和作用”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