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拿到中药的时候,看看是否有需要先煎或者需要后下的中药,如果没有,可以以7:3的比例也就是7碗水,熬成3碗水这样的比例,这就要看中药的量有多少。
2、如果中药的量适宜,将中药倒在砂锅之中,不要用铁器或者金属的器皿,尽量用砂锅或者搪瓷盆来进行煎煮。将中药倒入砂锅之中后,到入7碗水,一般可以用家中的吃饭的小碗来进行测量,大火烧开,烧开之后改变成小火,再维持30-40分钟,将汤液倒出,尽量倒出2-3碗水的样子,然后再加水,重新刚才的步骤,大火烧开,小火慢炖,30-40分钟后再煎煮一遍,然后将这两次药汁合在一起,这就是一副药所煎煮出来的药汁。
3、但对于大量的中药方子比较大,量也比较大,就可以适当的多加水,但是药量依旧是按照7:3的比例,7碗水的比例熬出3碗水的样子,最后将2次煎煮的药兑在一起,然后分2次服用。一般早和晚服用,如果吃补益类的药,尽量是空腹服用,如果对胃肠道有刺激的,一般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
1、南瓜身上的南瓜子主要的药用价值是可以杀虫,嗑嗑瓜子还可杀虫。
2、南瓜子油润、富含油脂,性味甘平,归胃、大肠经,有驱虫、润肠通便、健脾、利水、下乳的作用。中医上用于蛔虫病、绦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产后缺乳、便秘等病症,其中最主要的是驱除绦虫,为驱绦虫的良药,常与槟榔合用。
3、南瓜子主要含有粘多糖、植物甾醇等成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营养物质。有杀虫、降血脂、降血压、利尿的药理作用,除了用于杀虫、改善便秘,还可用于降血脂、降血压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
南药是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主产的地道药材有江枳壳、建泽泻、朱砂、石斛、雄黄、南沙参、栀子、白前等。在众多的常用南药中,槟榔、益智、砂仁、巴戟被称为四大南药。其中,砂仁是阳春的特产,因此又称春砂仁,益智则以阳东县大八镇的最为著名。
江西多山地和丘陵,气候为春寒、夏旱、秋干、冬阴。年平均气温16-20度左右。春季多梅雨,夏季多暴雨。福建、西部有武夷山脉,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22度。年平均降雨量1100-1800mm。湖南丘陵为最,西北有武陵山,海拔在1000M以上。洞庭湖流域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多种地道药材的产地。
1、忌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忌生冷,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3、忌浓茶,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4、忌辛辣,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
5、忌油腻,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6、忌腥膻,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
1、【功用主治】利水通淋,清肺泄热。 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2、石苇,又称石樜、石皮、金星草等,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高高13~30厘米。生于山野的岩石上,或树上。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更多“煎中药的正确方法”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